哪吒之魔童降世
刚好看完《哪吒·魔童降世》,整体来说观感不错,电影中也有不少值得玩味的剧情片段,刚从影院出来就和朋友一起讨论剧情,讨论自己在电影中看到的,收获到的。
博客只有自己看也就不怕剧透了,首先整理一下剧情:
天地灵气孕育了一枚混元珠,元始天尊将其用丹炉炼化成一颗灵珠和一颗魔丸,令太乙真人将灵珠托于陈塘关李靖三子,将来可助周伐纣;魔丸会诞生魔王,但被元始天尊施下天劫咒,三年后天劫降临摧毁魔丸。结果哪吒诞生之时被申公豹从中作梗,本应是灵珠转世的哪吒却变成了魔丸转世,诞生时已经身怀绝技,大肆破坏,终被太乙真人以乾坤圈锁住魔丸力量。陈塘关百姓惧怕哪吒身世,李靖也向百姓许诺定会好好教育,并不允许哪吒踏出李府。与此同时拿走灵珠的申公豹将灵珠赠与龙宫敖丙。此后便是三年来哪吒和「漩涡鸣人」那似曾相识的遭遇。
剧情先不说了前后有点……怎么说呢,以机械键盘的语言叫断落感。从人物设定来看,有骑着猪说四川话的太乙真人,有心怀鬼胎说话结巴的申公豹,有胆小说话娘娘腔的大叔……
太乙真人的方言虽然刚开始有点出戏,但其实太乙的确是四川地区的,很符合原型身份。对于骑着猪以及整部电影刻画出来的「搞怪」、「能力不强」、「没责任心」、「爱玩爱喝酒」的形象我是比较能理解的,很多人吐槽元始天尊会对他委以重任是错误的选择才导致后来的剧情,都认为申公豹比他强,可实际上电影有细节表示太乙是不太在意「名」的,当元始天尊说要把两颗珠子委托给谁的时候太乙在一旁处于呆萌的断电状态,而申公豹却伸手去接,以为师尊会把任务交给他。这部分其实比较符合《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提到的「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其实和《蜡笔小新》有些类似,我并不把小新莫名其妙获奖,莫名其妙得到一些东西当作是主角光环,而是小新本身本来没有一定要追求这些东西,但反而和他竞争的那些一心只为求胜来的却输给了小新。虽然表面看太乙担不得重任,但该出现的时候还是会出现,不会让人觉得他在剧中没有一点用处,最后和申公豹的战斗中也能看出其实太乙的实力并不弱。
再说说申公豹,生为妖族,靠自己的努力才到了今天,却因为「妖族」的标签得不到元始天尊重用,十二金仙最后的名额也被太乙「抢」走,愤怒是正常的,想反抗是正常的,明明自己很努力,明明自己实力很强,虽然结合其道教身份确是不该。命运就是这么不公,对抗他的天命,所以最后和龙宫合作搞事情。比较让人在意的是他的结巴,有可能是为了结巴而结巴,也有可能用结巴寓意一些东西,比如自己觉得命运不公却没法说出来。
不太能够理解娘娘腔大叔,形象上的确是有反差,也常承担搞笑担当,不排除这个是迎合「低龄」受众的角色,感觉有了略带尴尬,没有也未尝不可。电影中其他的百姓比较「愚昧」,其实是先入为主,并且信息不对等。首先代入一个百姓的角度去看,这个魔童出生就来了一次暴走,乱丢火球,大肆破坏,虽然被乾坤圈降服但我没法保证随着他成长,他的力量还能被控制住,倘若再次暴走,我作为一个百姓,我没有能力抵挡得住,甚至我全家都得命丧其手。此时我的恐惧是有道理的,他的负面形象是根深蒂固的。哪吒从夜叉手里救走小女孩,村民却还是把哪吒当作掳走小女孩的妖怪,首先是回去传信的小男孩没办法分辨那一摊水是妖怪还是哪吒变出来的,他只知道小女孩被抓而哪吒紧跟在后面,于是加上此前先入为主的负面形象,大概率会想到哪吒掳走了小女孩。其次,在当时紧张的环境中,一个是自己朝夕相处的孩子,一个是偶尔逃出家门搞事情的魔童,百姓们是没有足够的理由相信哪吒的。看,这就是信息不对等,而后来哪吒自己懒得说,村民又不想听,这跟经常见到的段子很像。
女:你说啊。
男:大概怎样怎样。话没说半句,
女:我不听你解释,你就是怎样怎样。
男:你这样我也懒得跟你说了。
女:你看,你就是怎样怎样!
不光是信息不对等,都没有信息对等的条件。
李靖这个角色先不说和以往作品中的李靖有何区别,单纯把这部电影当作全新的创作来看,这个父亲属于比较典型我身边会出现的父亲形象,首先是不是很轻易的表露对哪吒的感情,其次是严父的形象,而作为镇守一方的陈塘关总兵对百姓也是有所交待。但后来可能有些剧情 bug,敖丙出现的时候李靖「道友留步」并扯掉了敖丙的兜帽,貌似说了一句「刚开始就觉得气息很熟悉,看到你额头的印记就更确定了」,前面的剧情没有交待李靖能够判断灵珠气息,但如果以与妖兽战斗多年的总兵来看,或许他感受到的是妖族气息,不过这个妖族气息和额头印记有什么关系呢?当然也或许是我记错了当时这段剧情。
龙王这个角色是类似于「狡兔死,走狗烹」的,当初龙族助天庭降妖除魔立下汗马功劳却被关在这深海镇守海底炼狱,如果是换位思考也确实能稍微理解一下,但是我不太解的是这种状况下龙王的操作不是聚集龙族释放海底炼狱的妖兽去反抗天庭,而是欲将自己儿子的龙族特征炼掉送往天庭位列仙班,此处略有不解。
看门兽,这对神兽的形象让我想到了三星堆,只能说风格很像,寓意的话,我不了解,也没办法说,但就我个人来看,这对神兽是承担搞笑成分的,可能是需要照顾到年龄较小的观众吧,同样任务的角色还有娘娘腔和小云云,是不是略多了呢。
再就是剧情部分,其实有些剧情是比较老套的,是商业元素的。比如在画卷中太乙被变化成殷夫人的哪吒捉弄,比如后来哪吒到处搞事情变化成小朋友捉弄另外的小朋友,这些在观影过程中是套路化的,是立马就猜的到的,当然可能是我看的比较多这么认为,不排除大伙很喜欢。
在最后部分哪吒才知道自己是魔丸,而之前都是处于父母给他编织的灵珠的谎言中,也就是他之前是不知道自己命中便是魔头,是「坏」的。最后知道了,还在高燃场景说出「我命由我不由天」我是觉得有点突兀的「对比《火影》里面,鸣人是知道自己体内封印着『邪恶的』九喇嘛的,从他口中说出来我便不觉得突兀」,当然的确满足了我的中二魂。另外有些不解的是哪吒反抗的到底是什么,是「命」,可这「命」又是什么?是自己的出身?出身是既定事实了,反抗?是有丑小鸭变白天鹅,但人家本来就是天鹅,鸭子无论如何不可能变成天鹅的啊。魔丸就是魔丸,不可能变成灵珠,他反抗的是魔丸的身份还是给他带来这个身份的申公豹,还是因为魔丸身份惧怕他的舆论?申公豹反抗的又是什么?是他和哪吒类似的不公出身?是天庭的分别心?
如果哪吒反抗的是魔丸的本性,那他并没有完全完成,最后也不过是戴上缩小的乾坤圈压抑一部分的魔丸,哪吒的第一次救人和在画卷中的表现非常相似,为了救一个人不惜毁坏村民的房子水缸,「也没必要杠生命重要还是房子重要,都重要,但要分角度,如果站在自然的角度,妖也是生命,为何说它是『坏』的呢?你站在一个人的角度自然是认为妖是坏的。」后来敖丙救下小女孩,哪吒为了证明自己把小女孩扔回给夜叉,后来中招后哪吒拿着敖丙和小女孩的石像当作武器打夜叉,也没在乎战斗中是否会破坏掉石像,这其实已经很明显了,他只是想证明自己,他只是在自我感动,就像很多时候 A 给 B 折心,折星星,其实一定程度上是自我感动,是满足自己的,而不是真正为了别人。第二次救人是拯救陈塘关,这段剧情有点断落感,他是了解了父母的爱之后想救父母可以理解,那救百姓是不是顺带的呢?哪吒的心路历程比较容易总结:
我只是个孩子想出去玩,你们关着我我偏要出去 → 外面的世界很有意思,这个小女孩也愿意跟我玩,被别人看到是我就开始抵触我 → 都开始误会我,我其实不「坏」的,我也懒得解释,你们误会是吧,我就变成你们误会的样子 → 师傅和父母告诉了我「身世」,我要斩妖除魔 → 我都已经救了小女孩了还被你们误会 → 原来我不是灵珠,你们都在骗我,我就是魔丸,我就是恶人 → 我错了,父亲是爱我的,我错怪他了,我要救父母 → 时间到了,天劫来了,就这样吧。???天劫来了就不反抗了?
哪吒和敖丙很容易让我联想到佐鸣。哪吒有魔丸鸣人有九尾,都是「邪恶」的存在,敖丙肩负着龙族逃离海底炼狱的使命,佐助肩负着家族复仇的重担。哪吒 = 父母编织的灵珠谎言 + 魔丸真实身份,鸣人 = 向往火影的梦想 + 九喇嘛的人柱力。也就是哪吒已经不单单是魔丸了,他接纳了父母编织的他是灵珠的谎言,他相信自己是「好的」灵珠,本无所谓善恶好坏的,「人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
最后说一句,什么时候大众才能了解,动画并不一定是给小孩子的。